北島:所有人都需要詩歌的再教育(附北島讀《鄉音》視頻)
香港詩歌界幾乎看不到真正的詩集
問:您曾經對人們對世界詩歌的了解表示了憂慮,那麼您編《給孩子的詩》是不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北島:我是2007年從美國搬到香港,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聘書。除了在大學教書之外,我還考慮想做香港國際詩歌活動,有兩個大的項目:一個是2009年開始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另一個是2010年的國際詩人在香港。希望借此推動香港詩歌發展,能夠提供一個新的詩歌的平台。
通過這四五年的活動,雖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因為並不容易,但是我們還是在做。尤其出了這樣一本書《給孩子的詩》,也是很偶然──我兒子兜兜,當時六歲,準備朗誦一首詩叫《假如我是粉筆》,這首詩讓我氣歪了鼻子,兜兜也說「我也不想做粉筆」。說明包括香港,整個的中學,都有這樣的問題,沒有像樣的詩。
後來也趕上我生病,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中間不斷的選各種國際詩歌,還有中國新詩,這些過程也花費了很多時間。寫這本書有個非常大的動力,香港的詩歌界幾乎看不到真正的詩集,如果你們到書店,看下中國當代詩歌,可以說很少很少,大多是台灣選本,在香港都幾乎沒有。這點讓我很失望。希望通過這本書,以及我們計劃今年夏天出版的《給孩子的散文》(目前也正在編),能夠推動打開教育的桎梏。老師們,同學們都碰到這種問題,教材非常有限。
我當時在中大教詩歌課時,我問過學生:「你們說下你們知道的外國詩歌的名字?」答案幾乎是零。香港被認爲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怎麼會這麼不了解外國詩歌?我特別吃驚。我也曾做過一些演講,跟同學們溝通,也做過一些活動,也希望國際詩歌節的項目能請到更多的國際詩人。這次有二十多位國際詩人將來到香港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我們希望不僅是他們的詩歌理念,并且他們的詩作,可以翻譯成不同的語言,至少中、英及母語,出版袖珍本,可以惠及更多的香港中學生、大學生。
北島選編:《給孩子的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
所有的人都需要詩歌的再教育
問:這本書名字叫《給孩子的詩》,那麼給孩子的詩跟成人的詩有什麼區別呢?
北島:這不是一個年齡的概念,應該是超越時間的概念,有些孩子心理很敏感,瞬間可以感受到詩歌,有些卻慢一些。我認為不要做年齡的限制。
我在中大教詩歌課時,也有拿《給孩子的詩》做教材。我發現所有學生都是大學生,可是他們一聽這些詩,十分有感觸,而且特別喜歡。甚至包括成年人,很多人沒有詩的概念,像是中文系的學生,他們對外國詩人的概念幾乎都是零。所以我覺得所有的人,包括中學生、大學生、父親、母親,都需要這種詩歌的再教育。讀詩歌其實沒有門檻,只要你喜歡,你有感受就是最重要的。
當然比如像對於大學生,可以講一下詩的背景,小朋友或許就不需要。但有些詩,如詩人阿米亥的《嘎吱響的門》,如果稍微有一些詩的背景,就會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矛盾,戰爭的緊張關係。可能這個故事孩子們讀起來覺得好玩,其實是一個很悲慘的背景。
第四屆香港國際詩歌節的概念是「詩歌與衝突」,我們會邀請以色列詩人,巴勒斯坦詩人以及摩洛哥詩人,美國詩人,俄國詩人等等,以中東為主,涉及戰爭、政治、經濟、文明、文化以及種族等各方面的大討論。
問:外國詩歌翻譯後是否會影響詩作原本的意味?
北島:我曾經寫過一本書《時間的玫瑰》,裏面就討論了翻譯的問題,翻譯確實重要。《給孩子的詩》中有70首不同語言的外國詩歌,有多種不同的選本,比如葉芝的《當你老了》至少有二三十種譯本,最後我們選了袁可嘉的譯本,比較經典。
有些譯者跟詩人有關係,有些人不一定能進入詩人的世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翻譯的,縱使你語言很好,但是不一定能進去詩歌的世界。沒有百科全書式的譯者。翻譯需要一種感應,一種緣分的。
這本書裏面的詩,我們儘量找多種版本,反反復復地選,有些譯本實在不滿意的,還重新找人來譯。比如葡萄牙詩人的《靜物》,我們就專門找了澳門的一個教授姚風重新翻譯;還有法國詩人艾呂雅的《自由》,我們放棄了已經有七八十年歷史的戴望舒先生的譯本。因為戴先生的譯本缺了一段,不能再彌補。所以我們重新找了一個在巴黎呆了三十多年在這方面有研究的學者進行了重譯。
寫散文是因為經濟壓力
問:除了寫詩,還有其他形式的創作嗎?
北島:除了寫詩,我還寫過小說,像很早的地下文學——在香港應該沒有這個概念,叫《波動》,目前也還在出版。另外我也寫過散文,當時是有經濟壓力,在美國,有個作者手記,是專門寫散文的,不過寫着寫着就發現其實寫散文很放鬆,也得到了很多樂趣。
這麼多年的生活,我一直在漂泊,寫寫過去的朋友,過去的經歷,去過的不同的城市,其實對我自己來說,也是散文的一個源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我還喜歡攝影,畫畫,都是不同的媒體。只要能發現自己的樂趣,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到自己的各種潛在都是很重要的。
問:書的最後一首詩是海子先生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否是想表達一種美好的寄寓給孩子呢?
北島:最後一首選了海子的1963年的詩,其實有一種偶然性。我們更多的考慮到經典性。海子已經去世,二十五週年了。他的詩是可經推敲的,是可以流傳的,有經驗的概念。這到八九年之後就停下來,現在有很多年輕詩人,我也反反復復地選過,最後還是就決定停在那一段時期。這有時間的基本概念,另外還可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比如二十五年以後,有重要的詩人詩作,還可以再選。
問:最喜歡您的《鄉音》,能否爲我們朗誦一下?
北島:《鄉音》這首詩是和我的一段很困難的時間有關係。八九年以後,九零年開始大概兩三年,我在北歐。其中主要在四個北歐的國家,包括挪威、斯德哥爾摩、荷蘭。這首詩是在去北歐的第二年写的,雖然生活是很平靜的,而且我還得了文學獎,可以靠這個生活,但是對我非常重要的是內心世界的痛苦。《鄉音》是我當時在斯德哥爾摩,生活在黑暗中,沒有任何語言。我也不會說瑞典語,英文也只會一點點,基本上就是自己和自己說話。
鄉音(北島)
我對著鏡子說中文
一個公園有自己的冬天
我放上音樂
冬天沒有蒼蠅
我悠閑地煮著咖啡
蒼蠅不懂得什麼是祖國
我加了點兒糖
祖國是一種鄉音
我在電話線的另一端
听見了我的恐懼
──視頻:北島朗讀《鄉音》──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r0151tddrv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據北島先生在尖沙咀商務書店答讀者問的錄音整理)
~~~~~~~~~~~~~~~~~~~~~~~~~~
點擊標題下方的「不激不随」
或長按下方的二維碼
關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公眾號
跨越邊界,和我們在一起
~~~~~~~~~~~~~~~~~~~~~~~~~~